近日,备受关注的“小猪佩奇”商标在中国被抢注事件引发广泛讨论。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:我国企业在商标国际保护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回顾历史,我国企业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屡见不鲜:
2006年,德国欧凯集团在欧盟抢注“王致和”腐乳商标,经过长达三年的诉讼,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才成功维权;
“同仁堂”商标在日本被抢注,“狗不理”商标在日本被抢注,“六神”花露水在俄罗斯被抢注……这些案例无不显示我国知名品牌在“走出去”过程中遇到的商标困境。
以欧凯集团为例,这家德国公司专门抢注中国知名商标,除“王致和”外,还抢注了“白家”“洽洽”等多个中国食品品牌商标。这种系统性、规模化的抢注行为,暴露出我国企业商标国际保护的薄弱环节。
专家指出,商标抢注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:我国企业国际商标意识薄弱、海外市场布局缺乏前瞻性、对国际商标注册体系了解不足等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入推进,中国企业更应重视商标国际注册,通过马德里体系等途径提前布局,同时建立商标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和处理抢注行为。
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,加强商标国际保护不仅关乎企业利益,更关系到国家品牌的全球形象。期待通过政府、企业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,能够有效遏制商标抢注现象,助力中国品牌顺利走向世界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noeca.com/product/214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19:48:40